“文学新批评”今日推出闫泓琪的《网络文学与微短剧改编:现状、问题与对策》。作者觉得,网络文学改编微短剧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它契合了观众碎片化的审美需求,同时满足了观众在现实高压下的情感需要。微短剧与网络文学共荣共生,但无论是在内容层面、价值层面,还是在管理层面都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何推动微短剧迈向精品化,作者提出了三条解决路径。本文系“文学新批评”平台首发,感谢作者授权发表。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崛起,全方位、多层次地渗透并影响着我们正常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改变了当前的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型文艺样式。20世纪90年代末,网络文学依托网络技术,精确瞄准受众心理,完成作品、读者与流量的深度捆绑,成为文学领域的新秀。近几年,微短剧再次完美契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以体量小、时间短、节奏快的独特优势,成功俘获观众眼球,迎来爆发式增长。
作为一种新型网络文艺样式,微短剧的火爆在底层逻辑上与网络文学呈现出高度的吻合性,正因这一特性,网文成为了微短剧最重要的剧本来源,网络文学IP改编蔚然成风。如,近期火爆的微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改编自番茄小说IP《被赶出家属院:嫁老男人养崽开摆》;《招惹》改编自中文在线旗下网络小说《民国复仇千金》;《当家小娘子》改编自番茄小说IP《穿成四个拖油瓶的恶毒后妈》等。据《2023年度短剧报告》年度上新短剧分账票房TOP10(含并列)的13部作品中,根据网络文学改编的作品就有10部。即便是原创微短剧作品,也大多借鉴了网文的模式,在剧本世界观架构、人物设定、叙事节奏和情节安排等方面与网络小说别无二致。
网络文学改编微短剧的现象级火爆背后,与快餐时代下人们对速食文化的渴求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它契合了当代观众碎片化的审美需求。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整块的时间被繁杂琐碎的事务与喧嚣浮躁的信息切割,微短剧在剧情开头即抛出悬念,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观众,并以密集地高能反转情节对观众进行持续性轰炸,让观众沉浸在应接不暇的叙事刺激中,从而帮助观众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中短暂抽离;在时间上,与传统影视剧不同,微短剧“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刚好能够填满观众在通勤、等待、休憩时的碎片化时间空隙,完美契合了观众碎片化的消费习惯。另一方面,它满足了观众在现实高压下的情感需要。网络文学以重生、复仇、逆袭、穿越为“爽点”,塑造出一个个读者现实中想要成为却难以成为的“理想自我”,他们伸张正义、无所畏惧、有仇必报、绝不内耗,凭借各种奇遇及开挂、升级式的人生体验,在短时间内弥补了读者对虚幻世界的美好想象;改编后的微短剧进一步减少了网文的冗长铺垫,充分运用视听手段,快速推进剧情和情节反转,强化了观众的感官刺激与沉浸式体验,让身处现实高压、焦虑状态中的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SPA,获得了真实的生活中没办法实现的“替代性满足”,从而在情感上得到了某些特定的程度的释放与宣泄。
网络文学与微短剧共荣共生,两者的互动不仅为微短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和少数的粉丝基础,也推动了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不过,综观网文IP改编的微短剧作品,虽然数量多、受众广、流量大,但良莠不齐、力作乏陈,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在内容层面上,作品粗制滥造,题材同质化严重。网络文学自诞生以来一直因套路化、模式化问题被人们所诟病,网文IP改编影视剧进一步加剧了同质化的问题,当一部网文IP改编作品火爆后,平台会鼓励甚至要求网文作者继续创作同类题材作品,网文作者盲目跟风,套用爆款模板,对人物、情节进行移花接木,企图再次复刻现象级出圈作品的神话,导致题材、剧情、人物千篇一律,毫无创意可言。与此同时,微短剧因制作周期短、入行门槛低、投入成本少等特点吸引慢慢的变多的个人、平台和企业涌入,行业内鱼龙混杂,一些制作团队不顾作品质量,尽量压缩制作成本,作品从筹备到成品投放快则一周,慢则半月,剧本未经打磨便着手拍摄,演员演技浮夸,服化道毫不考究,为快速回笼资金,出品方加大广告投放力度,在流量的加持下,即便粗制滥造之作也能赚得盆满钵满,在这种恶性竞争下,“劣币驱除良币”的不良局面形成,真正用心创作的作品反而遭到挤压,逐渐被边缘化,整个行业生态遭到破坏。二是在价值层面上,缺乏思想深度,忽视社会效益。在商业逻辑的驱使下,部分网文作者、创作团队及视频平台过度追求经济效益,遵循“娱乐优于道德,流量凌驾思想”的原则,在创作作品时,完全丢弃对社会效益及主流文化价值引领的考量,一味迎合观众审美,追求“爽”点的堆砌,致力于打造一个完美虚幻的梦境,从而忽视了对作品艺术价值及思想深度的追求,这些作品如同隐形的“精神”,能够为观众带来短暂的麻醉与快意,但这种快感很快会因剧集的结束而消失殆尽,随之而来的是被过度刺激涤荡后精神上极度的空虚与荒芜,伴随着新的作品源源不断的涌现,这些旧有的作品很快便被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之中,被人们遗忘。三是在管理层面上,行业内乱象丛生,侵权问题频出。“滔天”的流量下,网文IP改编微短剧一路“狂飙”,有关政策法规还未完善,资本的涌入又很难考虑到边界,导致行业内乱象滋生。借鉴网络文学经营销售的方式,微短剧上线不久即采用付费订阅模式,部分平台为快速盈利,使尽浑身解数诱导消费,在“爽点”上设置消费点,或以极低价格诱导观众开通自动续费,观众无形中陷入付费陷阱,在一波又一波的收割下逐渐丧失了对整个行业的信任;一些微短剧为制造噱头,不断刷新“雷剧”“毒剧”下限,选择含有色情、暴力的网文进行改编,以暴力刺激为卖点,将暗示性的软色情内容穿插其中,以“毒流量”侵蚀社会价值观,媚俗、粗俗、庸俗、低俗乃至打“擦边球”的作品横行市场,破坏行业健康发展;改编热潮下,版权“越界”情况时有发生,一部分作品“模仿”“借鉴”成熟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以“高级抄袭”的方式窃取他人智力成果,抑或是套用知名IP作品名称,蹭其热度与流量,此类现象损害了原著作者和改编方的合法权益,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针对当前网络文学IP改编鱼龙混杂、无序生长的现状,如何推动微短剧迈向精品化,推动行业健康、持续、繁荣发展,作者觉得有以下路径:一是精心打磨剧本,好的故事是一部作品的灵魂。讲好中国故事,网文作者要在内容上精耕细作,加大对现实中人的生命、价值、尊严的关注和思考,在作品中倾注人文关怀,创作出更多经得起市场、经得起人民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同时,在遵循网文创作逻辑的基础上创新叙事手法,开拓新题材、新类型,突破传统类型创作的方程式,打造多元化创作格局;平台在改编时要注重对优质IP的选择,充分的发挥优质文学的作用,敏锐地筛选出能够反映人民生活、映照社会风貌的现实主义精品力作,在商业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中找寻平衡点,着力摒弃原作中封建、暴力、黄色、低俗的内容,坚持传播社会正能量,引导主流价值观。二是发挥“鲶鱼效应”,引领微短剧迈入“质量内卷”新局面。作为一种新型网络文艺样式,微短剧是新人从业者的敲门砖,为许多不为人知的导演、演员、制片创造了有望进入大制作影视剧行业的机会,但也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助长了当前“劣币驱逐良币”的嚣张气焰。值得惊喜的是,2023年下半年以来,已经有一批主流影视机构、媒体平台及知名演员加入微短剧创作行业,其背后的意义,不仅是为微短剧行业带来了雄厚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微短剧品质的坚守为其他创作团队树立了一个行业标杆。对此,政府层面应进一步加大对微短剧行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更多影视行业头部企业、一线导演、演员、制片放下身段,俯身加入微短剧创作之中,打造出更多具有电影质感的精品之作,引领微短剧从“卷流量”转向“卷质量”,朝精品化、专业化方向不断迈进。三是加强监督管理力度,推动微短剧健康、规范、有序发展。为了微短剧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国家陆续出台各项监管政策,早在2022年,国家广电总局就陆续出台《关于逐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围绕微短剧内容创作及运营管理给出明确的规范建议。今年5月18日,中国视协微短剧专业委员会成立。6月1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正式实施。这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标志着微短剧行业正从初期粗放式野蛮生长向规范有序发展方向迈进。但毋庸置疑的是,微短剧治理工作任重道远,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微短剧行业一些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对此,政府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一方面要做好政策的监督、审核、落实工作,确保政策真正落地;另一方面,也需要团结引领文艺工作者及评论家肩负起自身的使命和担当,切实发挥“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为微短剧行业保驾护航。
文艺报社版权所有京ICP备16044554号京公网安备7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15层 联系方式 邮箱: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