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是时代中的巨匠。我们在中国巨变的百年之中寻找一颗颗闪耀的星,他们构成了璀璨的星河,这星河便是中国人在幽暗的宇宙中得以点亮文明之火的力量源泉。
马一浮于我们来说是一颗不同以往的星,他似乎与星河旋转的方向并不相同,却义无反顾向沿着自己认为的真理前行,这颗星星运行的轨迹和其他人背道而驰,他的光芒却不会被任何星星所掩盖。
在拍摄《百年巨匠——马一浮》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提出疑问,也借着为自己、为观众释疑解惑的冲动,逐步进入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世界。我们慢慢理解他的理想与抱负,理解他的执拗和坚持,理解他的“不合时宜”,也终于理解,他的“不合时宜”正是他最可贵的价值所在。
马一浮这个选题是《百年巨匠》“书法家”系列中的一集,一开始我们也试图从书法角度来破题。我们咨询了一些书法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明白马一浮书法造诣之高,能够说是那个时代的集大成者。但很快我们产生了一个疑问,把马一浮定位成书法家,会不会把他“做小了”?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得知,所有的采访对象在谈及马一浮时都怀着一颗敬仰之心,有人甚至觉得连对他进行评论都是一种“僭越”。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刘梦溪老先生对我们说“马一浮在我们的心中宛如一座高山”。
马一浮和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新儒家三圣”,他生活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那个历史巨变和思想激变的年代,传统经典被世人冷落,研究儒学、经义显得不合时宜,而马一浮却坚信传统的价值,成为潮流的逆行者。他试图用自己的研究告诉世人,国学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坚持学国学?
马一浮绝不仅仅是一位书法家,他是大儒,是国学大家,他窥见过真理的样子,也曾用一生去追逐。明确人物的定位,这为我们下一步的探寻奠定了基调。
我们决定把焦距拉远一些,走进马一浮的青少年时代,尽可能搜集资料,看看这座众人仰望的高山究竟是如何隆出地表的。
我们在马一浮的故乡绍兴上虞,看到了一个天才少年意气风发的人生片段。1898年,15岁的马一浮去绍兴参加县试,巧合的是,鲁迅也参加了这场县试。次年发榜,鲁迅考到了三图三十七。马一浮在榜上名列第一。
这个对比让我们觉得很有意思。中国的百年巨变,向西方学习、变革图存是主流的叙事模式。民主、科学、现代化,这些关键词深刻地影响着甚至左右着巨匠们的人生选择。弃医从文、搞新文化运动的鲁迅先生就是一位典型代表。马一浮为啥不走寻常路呢?
马一浮青年时代的照片不多,我们从始至终希望能解锁更多的影像资料,终于在美国密苏里州档案馆找到了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照片拍摄于1903年7月6日的美国圣路易斯城,当时这里即将举办四年一届的世界博览会。照片中有清政府参展团的正监督溥伦,参展团的副监督黄开甲,马一浮也位列中方代表团中。在世博会上看遍西方文明的最新成果,这位中国年轻人不知生出了怎样的感慨?
继续寻找资料,我们得知马一浮一开始是想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他的留美日记《一佛之北米居留记》是我们了解他思想变化的第一手资料。日记中,一个20世纪初的“愤青”形象跃然纸上。他仇恨清朝腐朽统治,如饥似渴地阅读西方著作,包括马克思的《资本论》,工业革命后的西方社会让他充满好奇。日记中也提供了不少他思想变化的线索,比如那场“是否应该瓜分中国”的辩论。
从好奇西方、主张西化到回归传统,马一浮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变革?这是人物的高光时刻,但无论是马一浮本人的记录还是后来者的回忆,都没有给出足够有力的解释。为此,我们翻阅了几十万字的资料,从一系列关于马一浮的专著和论文中找寻线索,给人物理出了较为合理的成长逻辑。
一个精彩的人物从来都不只有一个维度,在时代变革的节点上,一位巨匠的人生故事也会充满着矛盾,解读人生的AB面,展示时代和人物的复杂性,这大概也是人物纪录片有意思、有意义之处。
马一浮在西湖边度过了漫长的隐居时光,摄制组也在杭州进行了大量拍摄工作。不得志、郁郁寡欢,这是我们对隐士的刻板印象。但是我们得知,这位因悲怆于命运而把名字由马福田改为马一浮的儒者,其实是个乐天派。即便是在流亡路上,他依然对胜利有着绝对的自信。我们在丰子恺的《桐庐负暄》中一睹马一浮的淡定从容,也震撼于马一浮的那句“天下虽干戈,吾心仍礼乐。”让我们好奇的是,在山河破碎的时刻,究竟是什么让他能如此乐观、自信?
我们通过阅读马一浮的著作探寻他坚持的国学究竟是什么,虽然这些著作大多晦涩难懂。我们还采访了十几位研究民间传统文化的专家,让他们解读马一浮的思想并评价他思想的价值。大量的资料阅读和学者访谈,不仅让我们走进了马一浮的内心世界,也让片中对人物思想的介绍不再悬浮。
流亡路上,马一浮为浙大师生讲“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希望我们大家“竖起脊梁,猛著精采”,借中华民族深厚之修养,完善人格,堂堂地做有责任心、敢担当的人。今天,回看这番言论依旧振奋人心。我们突破惯常的情景再现,用艺术感的拍摄手法,试图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展示于画面,让观众能与我们一样同马一浮共情。
2023年4月2日,马一浮诞辰140周年。马一浮塑像在浙江省文史研究馆正式落成。雕塑的雕刻设计之初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摄制组跟拍了雕塑的雕刻过程。我们想用雕塑说明一件事,“在马一浮辞世半个多世纪之后,经历过动荡转型的中国人,开始重新认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也开始重新认识马一浮。”
在纪录片的拍摄制作的步骤中,我们总是试图用更有匠心的镜头语言、更简洁却含义隽永的文字、更动人心弦的音乐音效来讲述一个我们心目中的故事。《百年巨匠——马一浮》的摄制工作也同样如此,不过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前,我们曾和这位历史人物进行过一次心灵的碰撞,这是一切的基础。我们不断提问,向人物求解、向时代求解。最终我们用来打动观众的东西,正是人物打动我们的东西。
“马一浮一生执着地研究和传播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试图让中国人不要妄自菲薄,不要盲目崇洋,认识本民族文化的价值。有人说,马一浮一生过于孤高,总不合时宜,其实这只是因为属于他的时代还未到来。” 我想,看完这个片子,应该会有观众会和我们产生同样的感悟。
记得拍摄的时候,浙江文史研究馆专职副馆长姜玉峰说:“马先生的雕像立在我们文史馆,我们每一天都在给老馆长交流心得”。摄制工作结束很久之后,马一浮先生的画像还闪现在脑海。在历史的节点上,马一浮曾为我们指出过另一条道路,一条不同于西方的道路。我想,今天马一浮可能已有了更多的同路者。他应该不再孤独。
大型文化项目《百年巨匠》是中国第一部聚焦20世纪为中华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师巨匠的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百年巨匠(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
《百年巨匠》是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连续两年入选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是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项目、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纪录片、“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和纪录片重点项目(2018),还是中央电视台重大主题主线宣传暨重点选题项目,也是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华艺文基金会、北京市政府文化创新发展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北京市西城区文化艺术创作扶持专项基金的资助项目。已获得22项纪录片大奖。
2013至2017年,《百年巨匠》第一季43位大师的拍摄已全部完成,分为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百年巨匠》第二季57位大师的拍摄已于2018年启动,增加了科技篇、教育篇、体育篇、国学篇、建筑篇、中医篇、戏曲篇,计划陆续完成,届时将以“百年·百人·百集”纪录片、“百位大师特展”、“百部图书出版”献礼。
拍摄完成的《百年巨匠》纪录片,陆续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十五套、发现频道、国际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各省级卫视、海外电视台等国内外229家平台播出,受到广泛好评,屡创同类纪录片收视率新高。《百年巨匠(国际版)》启用8种语言向全球播出。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2020年7月根据CSM全国测量仪统计结果,《百年巨匠》累计触达受众共102亿人次。
《百年巨匠》系列丛书已连续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学习读本,发放到全国近千所高校。
《百年巨匠》已成为文化领域最高端的现象级品牌之一,并以其独特优势搭建起传播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诠释和展示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