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古韵,岁月长歌”,这句宣传语不仅为纪录片《大同记忆》定下了基调,也成功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这部由我担任制片人和策划编导的六部十二集大型纪录片,自2024年初在山西卫视、大同电视台播出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它以《塔寺传奇》《故园寻踪》《长城怀古》《戏里乡愁》《书刻撷英》《绝壁胡风》六个篇章,全景呈现了大同市古建筑、古长城、戏曲、书法、壁画、民间技艺等各民族交流交融最鲜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充分展示了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大同特色、大同风格、大同气派。
在纪录片的采编制作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媒体作为党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始终处于意识形态和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和最前沿,采制纪录片同样要把安全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我们在采编全流程中,把好政治关、事实关和技术关,确保作品既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又不失真实性和艺术性。
首先,提高政治站位,把好政治关是至关重要的。纪录片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其采编规律与其他类型新闻报道差异较大,但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政治标准上是一致的。我们在策划落实《大同记忆》选题时,就明确要求全体人员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筑牢政治忠诚、永葆政治品格、牢记政治定位、履行政治使命。特别在主题立意和内容选取上,要善于从思想中汲取力量、把握基调。正是因为站稳了这一政治高点,纪录片播出后引发广泛反响,许多观众通过电视镜头感受到了民间传统文化的震撼,加深了对中国悠久历史背景和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文化自豪感。
其次,严守真实准确原则,把好事实关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纪录片特别是新闻媒体机构推出的新闻类纪录片,无论如何重视讲故事、如何创新表达形式,前提是要客观真实、准确无误。在实际采制过程中,由于采访不够认真深入、责任感不强、过于强调形式与呈现而忽视真实准确等原因,导致一些纪录片出现不少事实性差错。这类差错会大大影响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损害媒体的公信力,极易误导观众,甚至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这些差错的发生,《大同记忆》节目组从一开始就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对节目形式、文稿、景点、人物等进行研讨论证,群策群力、达成共识。同时聘请专家学者对节目的每一过程进行评议,不断修改。在采编过程中,对引用的经典、史料、节目文稿、介绍材料、数据等更是认真甄别核实,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最后,增强责任意识,把好技术关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纪录片由于采制流程长、节目容量大、呈现元素多,技术性差错出现的隐患较多。这最重要的包含用词不当、多字、落字、别字、标点符号、英文缩写错误,以及版面、页面要素差错,视频报道画面夹帧、严重偏色、音频失真、播音或字幕出现差错等。影视作品中出现最多的就是各种技术性差错。虽然技术性差错多为记者编辑粗心疏忽所致,但需要警惕的是,在一些关键的固定用词上犯技术性差错,也可能会引起重大事实性差错。因此,对于已完成的作品,一定要经过多次仔细校对检查,及时有效地发现并纠正差错。平时要加强业务学习,对有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技术性差错及时归纳总结,确保能够正确辨识和使用,更要坚决杜绝因技术性差错引发事实性、政策性乃至政治性问题。
总的来说,《大同记忆》的成功离不开对政治关、事实关和技术关的严格把控。只有在这三方面做到位,才能确保纪录片既能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又能真实地展现历史背景和文化的魅力,最终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